Satellite
公告
艺苑博览

京味画家杨信痴迷老北京文化 口头语是“妥了”

来源:    作者:

  豆汁儿挑子

  杨信,长的样子就很胡同,像他的“胡同母亲”,朴素,憨厚,平淡无奇,直来直去。今年他也整五十岁了,身体发福,爱穿蓝色布料的中式对襟衫,一口地道的京腔多含俚语,在同龄人中不大多见。外地人会误认他是四合院中的哪位普通大爷,想不到他是名扬海外的京味画家。

  1962年出生的杨信,恰恰是“胡同母亲”奶大的孩子。长大后他没有忘记反哺,用一支画笔不倦地描绘他的“母亲”,他的家,他的童年往事以及老北京往事。人们将他的画作命名为“京味”,也称其为民俗画家,其实,他不过是“胡同母亲”的孝顺儿子,老北京历史文化的一位痴迷者而已。

  走进他位于东城交道口一幢楼房地下室的“旧京民俗杨信工作室”,老北京的气息扑面而来。他将工作室仿制成胡同民居,四合院院门古朴,堂屋的格局庄重,一水儿的古旧明清家具沉实,就连大门板上“忠厚传家久,诗书继世长”的刻字,都是民俗画家亲手凿刻。

  京城之大,画家之多,但很少有“60后”的丹青手能把古老的京味嚼透,或把它捧在手里像宝贝似的,并用多彩的笔墨将其贮藏待来年发酵,甚至即时就用其浓郁的醇香来陶醉世人,乃至征服世界。老画家刘迅曾说:“杨信是老舍式的画家,他只画贫寒的底层人物和市井生活,不画王府与贵胄。”

  说到现代京味文化,它是由许许多多拥有艺术和学术天赋与才华的俊杰们共同造就,小说作家有老舍,戏剧家有曹禺,评书大师有连阔如,相声巨擘有侯宝林,话剧演员有于是之,影视编剧有刘恒,收藏专家有马未都,清史研究有阎崇年,节目主持人有崔永元……而民俗画家则有杨信。

  少年梦想拥有一个绿画夹

  一位当代北京民俗画家,诞生在南锣鼓巷一带也许不是偶然。杨信家住分司厅胡同,一住40年。分司厅胡同俗称“粉子厅”,它东起安定门内大街,西止北锣鼓巷,如今属于历史文化保护街区,常有中外游人光顾。

  胡同,对一般人来说不过是古老建筑而已,但对杨信而言却是一条剪不断的脐带。

  上世纪60年代,杨家父母和当时许多工薪阶层的双亲一样,辛勤节俭地度日,为膝下的几个儿女操劳。

  杨信有两个哥哥、两个姐姐。大哥哥常代替父母做“大管家”,

  吩咐弟弟打水,妹妹和面。最小的杨信被派去买芝麻酱二两,供一家七口拌食凉面。小半碗香喷喷的芝麻酱端上桌来,警觉的大哥哥对小弟弟说:“你偷吃了!”“没有!”“瞧!你舔的舌头印!”果然,芝麻酱中有小山崛起之势,小舌印清晰可见。

  那时,不光每一户小家省吃俭用,一毛钱酱油、五分钱醋地到食品小铺去零星采购;就连公家也不奢华与铺张,胡同里国家盖的“官厕所”不多,四合院中的“公共水管子”为节水而每天定时上锁。贫寒的、爱画画的胡同孩子是怎么画画的,今天富裕起来的人们简直无法想象。

上一篇:返回列表 下一篇:河边捡奇石 价值220万
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在线留言